古代汉语学习方法,古代汉语如何学好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汉语学习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汉语学习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古人是怎样教人学会写诗词的?会教小白的?

我个人以为这个问题是问的不是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而主要是古人是怎样教小白学会写诗词的?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古代汉语如何学好

或者说,古人是怎样教学的?

先说答案——吟诵!

中国人历来最注重的都是教育,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中国古代的教师教学主要是私塾、官学和书院,而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之下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绝活”,譬如语言技能、教学技能、书写技能、读书指导技能、珠算技能等等等等,不过到现在肯定是大多失传了,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我们可以来一起看一下号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著作——《家塾教学法》。这本书中就首先介绍了学习的重点——即家教要放在第一位,家长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为儿童选择老师,因材施教。在教学上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循序渐进,蒙学时主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诵读、习字等。

而教师们怎么教小白学诗词呢?——吟诵教学。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古以来,读书皆靠吟诵。中国古人学习汉语文化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得以传承,在汉语的诗词文赋中,大部分都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也是诵读汉语诗文的一种方式。 塾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传给学生,在教学中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发的很准确,而且拖长,让孩子们听得很清楚,并且互相结合,编成了一首歌,往往还会伴着摇头晃脑的动作,甚至手舞足蹈。通过吟诵,塾师的识字学诗的教学就变得很容易了。吟诵任何诗词都是讲究平仄的,平生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塾师引读,并配有动作学生跟读,师生齐读。

古时的塾师就是在这样不断地诵读中让学童们不知不觉“品味”出诗文的意境,也就是让学童们尽快的融入情景,更好的体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请参阅魯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该文描述了作者小时候的有趣生活,其中他的私塾老师教他们读文章对对子,对,学习诗词就是从学对对子开始,清朝是古代史的终点,从清末的儿童教学中,可以窥见古人读书识字长知识全豹中的一斑。对对子,不像现在我们通行的只要凑凑字数敷衍意思,而是古诗中的对仗,有很多的讲究,开始时一字对一字,如天对地,山对水,以后二对二,三对三……。意义相对或相似,字性(动、名、形、副、介、虚、实)一致,平仄互换,久而久之,烂熟于胸,鲁迅有此幼功,加上他的天赋和努力,后来他驾驭古诗词当能得心应手。撇开他的认识论,就诗词的格律技巧,仍属于古人秀才一般的水平。笔者虽然在学校里没接受过古诗写作技巧的教育,但自学经历的过程也是遁此轨迹,当然有些人从小学读到中文系,进而留校任教,对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讲解其义也滔滔不绝博引旁证,但由于缺少学习古诗格律和写作实践 ,至今虽然享受崇高的头衔,但仍旧不能创作古诗词。

古人学诗从《声律启蒙》开始,《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是当代人怎么学作古诗词。从自己学作诗词的角度现身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上小学阶段,因历史原因,当年是无古诗词可读的,有的只是毛泽东诗词和最高指示再加老三篇,至今有些还记忆犹新。到了初高中阶段,才解禁了部分古诗词,因此有机会接触《唐诗三百首》和《宋诗一首》,当时全凭兴趣,也了解了《声律启蒙》。众所周知,恢复高考后,考试第一位,所以也没有深研。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时,才是真正接触和死记硬背了些古诗词,当年还是有要求的,也幸而打下了些基础。也想照猫画虎,结果反类犬,不是口号,就是打油,想想不是那块料,就放弃了。随着现代诗的兴起,朦胧诗也好,快歺诗也罢,消停了好一阵。但偶尔自娱自乐,特别是近些年发在微信朋友圈,得到了些点赞,受到鼓励。因感而发,发之有物,便沾沾自喜,聊以自慰。

写着写着,慢慢积累,慢慢开悟,慢慢感觉就出来了,一旦突破,便豁然开朗了。

总结一下(以下内容和具体创作方法,在本人头条号中都有具体解释和解读,在此不重复):一是,要有灵感,把握意象,创造意境。二是,有气韵,即古诗词的规律性,如起承转合,如次韵等。三是,家国情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要能写好诗词,必须先多读别人的好作品。练就绝世武功,需要名师指点,名师出高徒。但文学创作就不一样,你们知道李白的写作指导老师是谁么?没有!李白是靠铁棒磨成针的毅力读书成才的!你们知道鲁迅的写作指导老师是谁么?没有!鲁迅是学医的,他最喜欢的老师藤野先生只教给他医学知识。其实,你这个问题,诗圣杜甫已经给出答案,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下面是我写的两首诗,供大家读一读!

新版小龙女开拍在即,陈导叫我为开场说几句,我说江湖已死,只剩残梦。然后赠诗两首,一首《残梦江湖》,一首《小龙女》。

《残梦江湖》

倚剑携酒喜相逢,多少残梦烟雨中。

醉卧笑谈江湖事,自古英雄一场空!

《小龙女》

人若风景人若画,冷艳寒梅半桃花。

若非群仙下云端,敢问此女出谁家?

首先,能上私塾的才有可能,不是每个私塾都是名牌;其次,逢一位好先生才是走出第一步,千载难逢;再其次,本人有天分勤奋好学而且有诗缘,老师再好,学生宁愿被打死也不肯学,也成不了诗人。

私塾老师会让孩子们背诗韵,以及平啊仄的,格律各调词牌……,会喝酒,会摇头晃脑(痴迷者)……,千古无数先生不就是教出了数的过来的诗人么?先生和学生乃都有才能和天赋才可以。

唉,老顽童会喝酒,但是就偏偏不会写诗。另外,还有心理障碍,怕写不好给李白丢脸……。

古人是没有26个拼音字母的,那他们是怎么来读汉字的?又是如何做到和现在的读音一样?

秦朝统一全国后,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的识字读本。这两本书在中国用了很长的时间。南北朝时周兴嗣编写了《千字文》,后来又出现《三字经》、《百家姓》等汉字识字读物。

为了给汉字注音,人们固定的选取一些字作为注音字用。叫作叶音法,用“读如”或“音”“叶某音”的形式给字注音。但是这种方法很不好用,在很多场合下注音的字比被注音的字还复杂。所以随着佛教的传入,反切法也传入中国。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以“某某切”的形式这字注音。前的字的声母与被注音字的声母相同,后面的字的声母与声调与被注音字的相同。比如:梁:音凉,立昂切,前面用的是叶音法,后面用的反切法.

到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尝试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但使用范围很小,社会上绝大多数仍然用叶音法和反切法。清代后期,英国外交官威妥玛创立了威妥玛拼音。后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创立了有点类似日语假名的拼音系统。这套系统在大陆一直用到解放后《汉语拼音方案》颁布。而在台湾则一直使用这套系统。

简单的说就是两种:一种缀一个读音相似的简单的字,一种是把声母和韵母分开缀两个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汉语学习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汉语学习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