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学习文学?
一,多读作品。
读作品,特别是读我们在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文学史课程最重要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学好” 文学史课程的惟一有效的“捷径”。这是我们在大专学习时始终在强调的。作品有多种读法,我们提倡一种有情感投入的“主体性的阅读”,反对“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中学教学式的机械式的冷漠阅读法。正如钱理群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这门课的教学要求中说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感受”,也就是要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和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活动。
在学习我们这门课时,要求主要采用两种读法,即,先泛读,后精读。所以,一部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
二,读教材。
教材也就是“课本”,是“一课之本”,其重要性不必多说。这里只强调两点,一是课前必须预习,二是课后必须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采用“欣赏性阅读”的泛读方式,看看老师都说了些什么,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再看看老师是怎么说的,哪些是自己能理解的,哪些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在预习时,就要开始在教材上作“记号”,不要在对待教材的问题养成“洁癖”。不但要作记号,还要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课后复习,则应该采用“分析性阅读”的精读方式,结合读作品时的感想和体会,用挑剔的眼光找自己的毛病,同时也用叛逆性的思考方式找教材(老师)的毛病。有交流的机会,就与同学和老师辩论,没有机会就自己跟自己较劲儿。
三,读参考资料。
学习一门课,阅读一些重要的参考资料是必要的,也肯定是对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提高学习效果,理解能力等等都是有帮助的。但是,对目前的电大学生来说,要找到对自己学习有直接帮助的资料也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们并没有作具体的要求。只是提出两点希望:一是随时留意自己身边的可能出现的资料,如电视、报刊等。二是有空就上网、上图书馆。现在的文学作品专集和选集都很多,可以上网查,上图书馆借。读参考资料如此,读作品也可以如此,但考试时要求带的作品则必须要做到人手一份。
四,多练习,自己尝试多写。
五,多探讨,找一些文学造诣比自己高的良师益友共同学习。
六,一定要多总结,不好的地方强加练习。
当然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首先要热爱它。
其次,文学的种类有很多种,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有人喜欢诗歌(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外国诗歌),有人喜欢小说,有人则喜欢散文、戏剧、文论等。选择你最喜欢的那部分,阅读它、感悟它,联系到自己的感情以及社会经历中来,发挥想象。
总之,多读,多看,然后就能厚积薄发了。
要学好文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真爱。兴趣是成功的前提。要学好文学,必须对文学从心底里热爱,将其作为自己毕生如饥似渴的追求,而不能是仅仅一时的情感和爱好的冲动,更不能是为了虚荣装潢门面。
二是要多读。学好文学广泛阅读是基础,没有广泛的阅读就不会有成功。所谓广泛,就是不仅要阅读本国的名著,还要阅读外国的名著;不仅要阅读历史名著,还要阅读当代经典;不仅要阅读自己兴趣领域的文学作品,还要阅读其他领域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增加词汇量,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才能获得对不同文学形式作品的感性认识,熟悉不同类型作品的表达技巧;才能逐步形成对不同文学形式整体构思方法的初步印象,为自己未来创作提供借鉴。
三是勤思。勤于思考是学好文学的基本要求。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是简单满足于故事情节的欣赏,而应该寓思于读、凡读必思,将思考寓于阅读的全过程。要思考该作品创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旨在揭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是如何构思的,具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不同人物或情感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等等。只有坚持边阅读边思考,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四是要善辨。辨,就是分辨,就是对比。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坚持多对比,对于提高自身文学欣赏和表达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既要对同一文学形式不同题材作品进行对比,又要注意对同一类人物和场景不同作品描写方法和特点进行对比,还要对同一类人物不同心理描写方法进行对比,诸如此类等等。有比较就有鉴别,有鉴别就有认识上的提高,有认识上的提高就有表达的飞跃。
五是要恒炼。学习文学的终极目的并不能只是满足于欣赏,而是在善于欣赏的同时还要善于表达。要善于表达,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较高文学造诣的文学人才,多写多练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唯一的实现途径。因此,在坚持多读、勤思、善辨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亲自动手多写多练;而且这种写练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只有坚持一个练字并且突出一个恒字,文学追求之路就一定会收获自己所希望的成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