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奥数题六年级下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奥数题六年级下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有哪些?
1、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适合此条件的最小数。
解答:用除以3的余数乘以70,用除以5的余数乘以21,用除以7的余数乘以15,再把三个乘积相加。如果这三个数的和大于105,那么就减去105,直至小于105为止。这样就可以得到满足条件的解。其解法如下:方法1:270+321+215=233;233-1052=23符合条件的最小自然数是23。
六时敲六下需十秒七时敲七下八时敲八下问九时敲九下需多少秒三年级奥数题求解?
16秒。
6时的时候敲六下,有五个间隔需要十秒,每一个间隔就是两秒,。敲九点的时候敲九下有八个间隔,八乘以2秒等于16秒。
很多挂钟和石英钟都是要敲点的,是几点就敲几下,敲点所用的时间和间隔是设置好的,敲每一个点的时间和间隔是相等的。
六年级奥数题,某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已知:(1)甲、乙两校获一等奖人数比为1:2,但它们?
(1)甲、乙两校获一等奖人数比为1:2,但它们 一等奖人数占各自获奖总人数的百分数之比为2:5,假设甲校一等奖人数为1人(也可以设x,只要保持甲乙的比例始终就是对的),那么乙校一等奖就是2人,甲乙两校获奖总数分别为甲、乙,那么就有1/甲:2/乙=2:5,得到甲乙两校获奖总人数之比为5:4。(2)甲、乙两校获二等奖人数占两校获奖人数总和的25%,其中乙校是甲校的3.5倍,设甲校或二等奖的人数为甲,那么乙校二等奖的人数就为3.5甲,那么就有:(甲+3.5甲)/两校获奖总数=1/4(25%),得到甲=1/18两校获奖总人数,乙=3.5/18两校获奖总人数。也就是说甲校获得二等奖人数是两校获奖人数总和的1/18,乙校二等奖占两校总数的3.5/18。而甲乙两校获奖总人数之比为5:4,假设甲校获奖总数有10人,那乙校就是8人,甲校二等奖人数就是1人,那甲校二等奖人数占本校获奖总数的1/10,乙校二等奖占本校总数的3.5/8.(3)甲校三等奖获奖人数占该校获奖人数的80%,那一二等奖总数就是20%。现在我们接着第二步的假设,也就是说假设甲校获奖总数有10人,那乙校就是8人,甲校二等奖人数就是1人,按照比例,三等奖就是8人,一等奖为10-1-8=1人,乙校的二等奖为3.5人,一等奖为2人(甲、乙两校获一等奖人数比为1:2),那三等奖的人数就为8-3.5-2=2.5,三等奖人数占本校获奖总数的百分比就为:2.5/8×100%=31.25%。
小学六年级下册了开始学奥数合适吗?
感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谈。
首先要给自己的孩子定位。是为了升重点中学需要,还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数学分析判断归纳总结能力。如果是为了升学考试突击最好是先了解当地初中招生信息,由于2019年国家教育部已经规定重点中学招考实行统一管理,不得设立尖子班,特长班等,具体情况每个地方制定政策不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但不管你出于哪个方面考虑,现在不建议学习奥数班,建议学习提高班。
其次: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初高中属于拉开总成绩的科目,数学成绩优异,一般来讲只要孩子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可以说在初高中都比其他人起点高,所以很多家长看到这点让孩子在校外辅导数学。但为什么校外学习有的效果显著,有的还成绩下降呢?主要原因在于孩子是不是带着兴趣去学习数学,孩子学习积极性是不是被打击,孩子数学学习是不是有错误认知(补课老师对我好,上课老师对我不好等),所以关注孩子数学学习进程,想方设法激发孩子数学学习持续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最优选择,至于学习奥数等只是辅导手段而已。家长不要感觉给孩子报班后就没有家长的事,自始至终家长才是孩子数学成绩提高的关键重要因素。
最后,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认知是慢慢来的,即理解能力是逐步推进的。学习数学,把知识点理解透,能快速准确解答,这是学好数学必备素养。每个孩子都不可能是天才,理解能力都不一样,差异性的存在加上努力的程度再加上兴趣区别从而造成数学学霸、数学中等生之说,所以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适当的参加一些辅导,提高孩子对数学的认知力还是有必要的。但参加过程中需要家长要引导,让孩子对数学的喜欢保持热度!要开导孩子,既要让他在数学学习中有取得成功的喜悦,又要让他从失败中取得经验,做到胜而不矫,败而不馁!
至于孩子现在到底学不学习,家长需要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而定。中难度系数的题适当会做就可以,大厦不是一朝一夕就建立的,基础才是关键!细致才是王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奥数题六年级下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奥数题六年级下册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