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考验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孩子留学成功与否,好的规划是关键。
▌留学前
什么是合适的留学年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打算就会有不同的出发时间,没有谁对谁错。但是下列因素是孩子在出发前家长要考虑的。
一、留学是不是孩子自己的意愿?
二、作为孩子来说,要有端正的三观,能分辨基本的是非对错。善良、正直、诚实这些品质全球通用。没有父母在身边监管,孩子依然能遵守正常的作息时间,面对物质消费的攀比能够把持得住。别小看了这些基本的生存能力,我们的孩子有很多是欠缺的。
三、语言上要做好准备。生存英语不同于应试英语。
四、策略上的考虑。孩子假如不想考雅思、托福,那么到国外读中学是首选,具体是中学几年级开始要看不同的国家,比如有的国家如果读了一个完整高中,就可以免考雅思、托福,那么去那里读高一就是孩子留学出发最晚的期限了。如果是去新西兰,则建议国内初二开始申请,初二下就读新西兰的中学是比较合适的,这样能在新西兰高中正式记学分的11年级前有一年的语言过渡期。有很多家长觉得要让孩子参加国内的中考,经历一下才出国。不知这些家长所为是何?如果是抱着一旦中考考不进理想学校就出国的打算,那么我想说,这位家长你自己首先就误解了海外高中,更不要说孩子了。国外高中并非如想象般轻松,要读得好,也是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让孩子贴上一个失败者的标签去留学真的是明智的吗?如果纯粹是为锻炼一下孩子的毅力,那么中考这道坎并无太大的参考意义,要知道人生需要学习的能力太多,为了中考的这道坎,你的孩子也许同时也错过了许多学习其他能力的机会,得与失真的不好说。
五、留学的费用。大学留学和中学留学的费用都要事先预留,有多大能力办多大的事。
基于留学的打算,家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国外的情况,在孩子要出去之前,把你为孩子准备的出国留学的费用拿1/10出来,先给孩子去微留学一下。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游学,参观几个名校,而是跟着当地学生一起上课,经历正常的学校生活,住寄宿家庭,这样孩子就知道国外是怎样上课?在寄宿家庭如何生活?心里有所准备。让他知道这样的环境,饮食,一些基本的风俗习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孩子出去留学,读大学的话起码3,4年,如果是中学留学,那就起码6,7年,花一个月的时间出去了解一下,这样才知道到底是否合适。
假如有可能的话,父母一定要去孩子读书的国家看一看。试想,在国内孩子择校,我们家长尚且要去看看学校的设施,在读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更何况是送到这么大老远的地方,怎能就听中介或他人的一面之词呢?孟母三迁的道理大家都懂,学校的环境,周边居民的情况,寄宿家庭大致是在一个怎样的水准,一切都要眼见为实。
一旦决定留学时间的话,从准备到出发最好要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样不至于太过匆忙。比如:在孩子还没出发的那一年跟他一起出去一下,看看他的个人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因为单独离开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可以看到孩子另外一面。如果发现问题,还有至少一年的时间可以调整和改进,甚至可以改变主意到底走还是不走。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的家长觉得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将要留学,心就野了,不再安心于国内的学习,因此倾向于不到最后关头不告诉孩子你的计划和打算,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环境改变,能否很好的调整自己的问题。当然也有这种适应能力相当强的孩子。到底哪种方案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还在于家长对自己孩子到底有多了解。
家长在留学前经过调查研究,做了很多功课后,可能和孩子所热衷的学校甚至国家都会有所不同,这种时候该听谁的?
很多时候,孩子的选择可能更多是来自同龄人的影响,不乏攀比的心理,相对而言家长往往更理智些。从现在的情况看,家长尊重孩子这点都做得不错,但是,尊重不意味盲从。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人家的未必适合自己。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来分析,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摆出各自的优缺点,让孩子明白未来的留学生活他将一个人独自面对,父母是无法替代的,一时的面子问题对于人生的这一重大选择一无是处。交代清楚前因后果,让孩子明白哪个是更适合自己的,一旦让孩子选择,必须让其承担后果,家长也要做好接受的心理准备。
基础教育中国好,这一点赞同的人一定不少,因此可以的话,小学的教育最好还是在国内完成。中文之美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沉淀,仅仅这一点,放弃了也是很可惜的,我们的文化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在孩子出发前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多国内教育负面的评价,无意中给了孩子一个西方教育完美无瑕的童话。西方的教育也有它的短板。我们希望的是能各取所长,大多数选择孩子留学的家长一定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留学期间
孩子在外留学,家长恨不得天天能够视频,但是很多时候又是无话可说,问来问去就是那么几件事。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在家时每天交流的时间多吗?估计每天忙着作业,也不见得能说上几句话。和孩子视频交流其实也是技术活,家长要懂得倾听,引导孩子多说,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状态。想过没有,孩子每天身处西方的赏识教育之中,往往你的高标准严要求的言语会显得特别刺耳。渐渐的,孩子就会报喜不报忧,他的烦恼也没了宣泄的出口,这对于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不见得是好事。本来因为语言的原因,孩子刚去会有些不自信,更没有朋友可以诉说,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帮孩子减压。孩子后面顺利与否,和家长如何与之交流帮助他渡过初期的不适应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父母往往喜欢教孩子干什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西方的教育体系,这样往往会给孩子错误的指令。因为你的方法和评判标准都是基于国内的那一套,这是很大的误区。往往你知道自己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你会想帮他挖掘出来,但是,这个优势并不一定会在当地的教育用得上。比如,孩子背诵很厉害,但是,在那儿用不上,你的指导往往会是错误的。甚至于上网打游戏可能是他的一种交友方式,你也别急着去妨碍他。还记得国内的分班考吗?一次考试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于是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课业要求,导致原本相差不大的学生最后越走越远。于是我们把这种想法也延续到海外中学,殊不知,国外的学校并非通过一次考试来评定你的水平,他们看的是你的综合实力,会根据你的真实水平来调整,直至让你得到最适合的教育,一次考试失误并不能说明什么。国内的家长很在意孩子被分在哪个等级的班级,哪个年级。有的时候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让老师了解你,也让你找到自己的定位。
海外的中学里学生有多种选择,初中的时候还不明显,但是到了高中通常有两条路:高中毕业后就业,或者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深造。当地的学生往往只有20%的人想要继续读书深造,通常80%的学生都想着就业,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足够了,等工作后再需要什么技能再去深造读个大学或拿个什么从业资格证书。国外的大学学费对于当地人来说也是很贵的,高中是义务教育,而大学的学费,他们常常想的是最好能有未来的BOSS帮他支付。不像我们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读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只有华山一条路。同样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出去留学也只有一条道,就是冲着考大学的。孩子身处在那样的氛围,要时刻明白自己的初衷是什么。这就是不同的国情,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因此有时候孩子周围有一群好学的朋友甚至比一所好学校更重要。
要知道,西方教育中体育的地位之高和国内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直接会影响到将来的教育,不管读什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时候学习不仅需要智力也需要体力。所以当地学校很强调体育、运动及课外活动。而且参与其中,能让孩子尽早融入到当地人的圈子,了解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规则。而我们国内的教育体系强调的是学习,做题,补课,拿高分,唯分数论。应该鼓励孩子多交当地朋友,参与集体活动,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即使累也快乐。
▌寄宿和陪读
先来说说陪读,年龄太小的孩子当然陪读是首选,而且有时是必需的。新西兰规定10周岁以下的孩子必须有监护人陪伴,这里的监护人往往只能是父母,那么对于天各一方的年轻父母来说是很大的考验,洋人们一般很难理解中国人能长期夫妻分居两地。为了孩子,牺牲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否值得?从这点来说,孩子太小留学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在孩子可以一个人留学的年龄时,寄宿家庭是比较好的选择,即使家长有心陪读,也建议留学的第一年让孩子在寄宿家庭待一段时间。家长想要陪读的想法无非是能更好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能监督孩子好好学习,不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能在学业上助孩子一臂之力。生活上更好的照顾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没有想过,有些事并非如您所想,比如:国外中学的午餐都是家里准备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你准备的过分丰盛的餐食而让同学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吗?对于家长认为孩子不太自觉,有些坏习惯需要您在一旁时时提醒的。试问,孩子从小到大在国内那么多年,您的提醒是否奏效呢?他的习惯是否在您的管教中养成的呢?您指望来到国外后,他就一下子开窍了?改变了?想想他正处于一个青春叛逆的年龄段。至于学业上,作为家长更是一点忙也帮不上,如果就像上文所说,家长抱着国内的这套想法去和学校老师交流,帮倒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寄宿家庭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度过语言关。很多风俗习惯,处世规则只有寄宿家庭生活中才能接触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寄宿家庭可能更好过寄宿学校。
遇到一个好的寄宿家庭是要讲缘分的,因此家长能亲自去看看孩子读书的环境,了解当地寄宿家庭的整体水准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了。好的地区遇到好的寄宿家庭的概率就比较高。
对于寄宿家庭的好坏家长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在选择寄宿家庭时,家长常常会先设置许多框框,寄宿家长的职业、种族,寄宿家庭成员的构成等等。事实上,随着留学热门国家小留学生越来越多,基本没条件让我们家长挑挑拣拣。
寄人篱下常常是孩子从父母那儿接收到的对寄宿家庭先入为主的概念,给孩子传达这种错误的信息并不可取。当孩子因为饮食的不习惯,文化的不同引起的不适应而归咎于寄人篱下,在这种心态下,再加上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生活孤独、苦闷在所难免,孩子不会想着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适应新的环境,融入不同的文化,于是乎频繁更换寄宿家庭开始上演。
家长应该尽量给予孩子正面的信息,寄宿家长只要能公平地对待家里的每个成员,就说明不错。自己也要以家庭一员的身份来参与寄宿家庭的互动,而不能自以为支付了费用就应该享受寄宿家庭的服务,把寄宿家庭当成旅馆。这样的相处,时间一长肯定会引起寄宿家庭的不满。寄宿家庭的好坏有一个很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孩子觉得自在。
小留学生不像大学生,不需要太多的社交活动,比如频繁的外出吃饭等等,因此他们每月的生活费相对固定。家长只要给予足够的生活费即可,不用担心孩子“受委屈”而让他们手头阔绰,过多的金钱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反而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引导他们走向堕落。
今天的小留学生大多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留学之路又都是父母为之策划安排的。从国内到国外,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要移到旷野经历风雨。因此前期的从容规划,留学中的耐心陪伴,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问题,只有做好功课,才能让低龄留学的孩子顺利度过高中期,进入大学。